这次的访谈的题目或许叫“生活在工人中间”更好一些,但思忖之后,觉得“学生”两字必不可少,是理解姆普特拉尼·瓦·布费洛(Mphutlane wa Bofelo)复杂身份的关键:布费洛不是从工人中成长起来的工人诗人,而是属于和工农结合的知识分子诗人。而一开始,这种结合便是一种师生关系。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批高中学生开始进入工厂,给工人普及文化并传播反殖革命思想。布费洛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今天,他是少有的仍视工人教育为首要工作的诗人。从1994年起,学生和工人密切结合的文化普及和政治教育的方式渐渐消失,代之以一个高度碎片化的社会结构,其中一个表 现就是高等教育正和社会发展需要脱节而变成为国际资本服务的机构。在这个背景下,布费洛仍然专心在德班工人大学任教,并且在许多场合,越来越多地听他讲,他是工人的学生。我采访过菲利帕、穆隆戈、库马洛等多位作家,加上布费洛,这基本形成了一个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 南非作家群的简单谱系。当前面这些作家几乎都进入中产阶级行列,因资本文化市场太过残酷而陷入自我忧郁和冷嘲热讽之中时,布费洛的特点就显现出来。布费洛的作品没有一丝一毫的多愁善感或顾影自怜的文人腔,有的却是令人惊奇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情感。这是我对接触过的一些工运知识分子的一个普遍感觉。在非常不利的生活环境中,理想主义在他们身上闪烁出光芒。有时我甚至想,布费洛的快乐的源泉也许只有非洲文化才能孕育出吧。能呈现他献身工人教育、反殖和反国际资本的斗争生活以及在斗争和写作中达到的精神世界的丰足、刚健和快乐,哪怕一二,也是留下了这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有意义的肖像。本篇访谈是从2017年12月15-17日我们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金砖国家文学论坛”上见面起,直到现在的持续不断的面谈和通信的基础上整理的。